x

学生作品

我见过大山

来源:文化与传媒学院,2023级汉语言文学7B 班 图文:孙怡凤 发布日期:2024-12-27

北京的秋天很冷,尤其是晚上,路灯稀疏昏暗,寒气侵骨。直到深夜我才下班回家,可还没坐下来就接到了一个噩耗,我的母亲去世了。得到消息我连夜驱车赶回那座大山,我的故乡。

路上又想起那年隆冬,刚好大学毕业的我接到弟弟打来电话,他说母亲住院了。那时我和母亲闹矛盾,我想在外面闯出一番事业,可是她只想我回家找个稳定的工作。那时候我以为她只是一场简单的感冒,因为赌气,便没有选择回家。后来我才得知原来母亲脑出血,还做了手术。

说起我的母亲,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,生于农村,长于农村。那座遥远的小山村,封闭,落后,老一辈还有很重的重男轻女思想。小时候,每天早上天还没亮,母亲就起床了。露水在草从上泛着光,清早雾气弥漫山间,可母亲已早早地到田地里割一些猪草回来。回来后,再忙着做一家人的早饭,我吃完就自己去学堂,而母亲又重新回到田地里种一些说不上来的菜或是庄稼。

印象中的母亲,个子很小,却好像有很大的力气,每次见到母亲背着大筐的玉米或者土豆,弓着脊背,就像拱起的大山。现在想来,那时候母亲弯曲的脊背扛着养育我们的任务,还要抽时间来教育我们,让我们好好学习。

大山留住的人很少,大多人都外出打工挣钱。母亲葬礼办的很简单,都是熟悉的一些亲人。大家都会跟我们说几句,“你们现在也是出息了,你老妈以前总会和我们说她的女儿很厉害。”听到这里,我心里泛着酸楚,整个家族,只有我们家出了两个大学生,因为母亲从小便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,走出这座大山。

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坐在火车上,第一次见平原,望着一望无际的开阔的平坦大地,我的内心感到一丝喜悦。那时候的自己一腔热血,满是希望。可现实却很残酷,毕业找工作碰壁,因为骨子里叛逆到了极致,加上自己工作不顺心,只要母亲打来电话,我们都是不欢而散。不由得想到那句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”现在想来很后悔,但也没有办法弥补了。

夜间,我坐在灵堂,灯光很亮,吹进来的风也很凉。母亲教导我要走出大山,见见外面的风景。可她一辈子都待在这座大山,其实母亲以前学习很好,可是家里穷,加上重男轻女的思想,只能回家里帮着做农活,洗衣做饭。我好像也能感受到她刻在骨子里的坚韧,是本本分分的大山的女儿。母亲常说,无论出走到哪里,艰难或者顺遂,都要保持沉稳,留一身傲骨,不向这世界妥协。

第三天,我看着母亲和这座大山融为一体,这一切好像完成了闭环。回家后看到房屋后面长满了黄色菊花,虽不如玫瑰那般耀眼,就像母亲坚韧不拔,一辈子任劳任怨。想到小时候我总喜欢摘菊花,母亲就会摸着我的头说“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”我坐在老家的窗前,也不知道要写些什么,只是觉得应该写点什么。

有人走出大山,也有人留在大山。在我眼里,母亲与大山都是深沉而伟大的,在无形中教会我成长。母亲,我带走了一捧菊花,也会带着您的期盼继续好好的生活。

最新动态

CopyRight 2024湖北恩施学院版权所有

鄂ICP备10014107号 鄂公网安备 4228000200107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