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

学生作品

中国大学的珠穆朗玛峰

来源:文化与传媒学院,2023级汉语言文学11班 图文:张菊娥 发布日期:2024-11-15

在硝烟中,为历史建立的不朽丰碑——西南联大。

——题记

千里迢迢来西南:

1937年7月7 日,卢沟桥事变,华北沦陷。南开大学在炮火中沦为废墟。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也停止办学。战争的残酷没有阻止人才的培养,三所大学开始南迁。他们最开始迁到长沙,组成长沙联合大学,但长沙很快沦陷,于是他们决定迁往更为偏僻的云南。

犹如红军长征一般,三校师生除开乘坐火车、轮船、汽车的人,余下的,靠双腿走向云南昆明。正如闻一多所说:“国难期间,走几千里路算不了受罪。再者,我虽然是一个中国人,而对于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,知道得很少,真是醉生梦死啊,现在应该认识认识祖国了。”

虽然路途遥远,也可变作充满欢乐的旅行。闻一多一路背着画板和板凳,风景优美处就坐下写生;年轻助教吴征镒和李继桐教授一道沿湘黔滇的大山采集植物标本,向学生讲述植物最突出的地方;文学系学生沿途采风,记录少数民族民风民歌……

如此苦中作乐,怎不令我们心生敬佩!

刚毅坚卓:

西南联大的八年时光,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他们的校训:刚毅坚卓。那时的西南联大,没有像样的教室,坟地里盖的平房,铁皮做的顶,泥巴垒的墙,纸糊的窗户。云南有一道菜,叫“砸石头”,被称做“昆明滋味”,其背后,是西南联大刚成立时,物资匮乏,老友难得相聚,却找不到下酒菜,大家就去河里摸几个石头,用炒田螺的方式把它炒热当菜。可见当时的西南联大有多困难。

电影中有一个下雨的场景,雨水打在铁皮屋顶上,叮叮当当。老师的嗓门不够大,学生就听不到课。雨实在太大了,屋里到处都在漏水,连教授的肩膀都湿了。教授实在没了办法,在黑板上写下:停课赏雨,满屋子的青年才俊,坐在木椅子上,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风雨声。

那是令我心生敬畏的场景:风吹雨打,屋外大雨,屋内小雨,学生们都认认真真听教授讲课;讲不了课,师生们就静静地坐着,聆听来自大自然的问候。没有人讲话,没有人嬉闹,这样的课堂现在是极为罕见的。

虽然昆明地处偏僻,但也会有空袭。1938年9月28 日,昆明上空迎来第一次空袭,西南联大师生迅速撤离,等空袭过后继续上课。我在电影中看到,即使空袭来临,躲在防空洞上的师生们也不往上课,教授大声说,学生认真听,一切井然有序,跟在屋里上课没什么两样。

1938年至1944年,西南联大师生们随时都面临着轰炸危机,他们的教室、住所在一次次轰炸中,毁了又建,建了又毁,可是哪怕环境已是如此恶劣,西南联大都没有停过一天课,轰炸过后,就在废墟尘土里上课讲课。

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:

每个人的生活,都是在一九三七年七月改变的。

随着战局逐渐恶化,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开始纷纷报名参军,投身到抗日战争中,许渊冲等30多名外语系学生报名参加战地服务团艺训班。著名诗人穆旦参加了远征军赴缅甸抗日,成为第五军参谋长罗友伦的随身翻译,它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,差点丧命。在侥幸逃出森林后,他去印度修养了三个月,几次都差点因为饥饿后遗症导致的过饱而死去。

学生当中有报名飞行员的,在美国接受训练回来跟飞虎队一起作战,有好些学生都牺牲了。当时的学生的口号是:“中国不亡,有我!”他们的姓名,大多刻在位于今日,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内的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”的背面,共计834人,后亦有人称之为西南联大“800壮士”。

如今的辉煌:

这所存在不过八年的“最穷大学”,却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,因为他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:数千名学生培养出杨振宁、李政道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;黄昆,刘东生等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……八年的时光,培养的人才超过抗战前三所大学30年培养人才的总和……这样的成就,连当时的欧美教育界的评价:世界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,英国,还有西南联大所在的云南昆明。
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多难的环境被迫让联大的老师和学生从天津,北京一路跋涉到达彩云之南,就像万里长征一样,他们历尽千辛万苦,这样的苦难在磨练了他们的身体和品格,这或许就是他们成功的原因。

矢志不渝,专心至学。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。生逢这国富民安美好时代的我们,愿初心不改,努力奋斗普通曾经西南联大的师生们,不管顺境逆境,都努力拼搏,以梦为马,不负韶华!





上一条:从前车马慢
下一条:逐風·生律
最新动态
新闻网2024

CopyRight 2024湖北恩施学院版权所有

鄂ICP备10014107号 鄂公网安备 4228000200107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