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

学生作品

读《文化苦旅》有感

来源:财经政法学院 ,2023级法学6班 图文:张瑞杰 发布日期:2024-11-16 发布日期:2024-11-16

一花一世界,一文一感慨。在上高中的时候,我偶然接触到了余秋雨先生写的《文化苦旅》,一眼便对这本书有了兴趣。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在他最辉煌的时候辞去职位和荣誉,十五年,一个人,一双脚,走遍了中华大地,寻访中华民族被淹没的文明历史,拜访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,一篇一篇的组成而来,于是我满怀期待的跟随他探索文化的价值。

初次读完的时候,我便被余先生华丽的语言魅力所震撼,锋利但幽默,明丽又平实,生动富有感染力。余秋雨先生写到秀丽山水,大漠孤烟,雪岭山川,长河落日无不触动我的心灵。在阅读过程中,我仿佛随着余先生的步伐,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,看到了更为广阔的,物质的,文化的,精神的世界。

沉浸在祖国大地富有历史韵味的山河美景中,余先生对敦煌的描写是充满神韵的,那里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,更有着独特的地理景观,让一个对于西域没有概念的我爱上了西域,爱上了敦煌,爱上了莫高窟,不由的心驰神往。敦煌,对每个人来说,都是一个神秘而又神圣的存在,在书中,余先生写道:“看莫高窟,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,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”。对啊,文物是有生命的,如果有机会,定要亲自去大漠那头,看看这些人类艺术瑰宝,看这几千年来安静屹立着的石窟与壁画,连同那里的古老故事。

当我渴望余先生这种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的人生时,却因他为何将文化称之为苦旅而疑惑,于是我再次回到书中去寻找答案。原来优美的语言后面也饱含有辛酸,藏有太多的喜怒哀乐,以及历史的厚重感。余先生在书中所述:“文化是历史的沉淀,是民族的灵魂。”可当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中,才发觉文明发展之路的艰难。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,而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历史的长度成正比。大部分人只知道敦煌莫高窟奇绝的飞天壁画,却未曾知道原来它曾差点就被洗劫一空。在晚清时期,清政府腐败无能、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,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,国外侵略者以不公正的手段,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,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,绝大部分不幸流散,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。同时圆明园被大肆劫掠,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焚毁,大量瑰宝流落国外,这是中华文明曾经的一段屈辱史,更是中华文化的灾难史。如今,当我们看到大英博物馆里被盗的中国文物,我们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。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,那段被时间遗忘的屈辱史,又在眼前变得生动起来。

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。”屈辱的历史是一面镜子,它映照了国家强大的决心,《文化苦旅》同样也是一面镜子,它映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文化情感。余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了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,认为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的最终意义并非在于军事、地域或政治,而更在于其文化。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,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余先生笔下的文化遗产是多么璀璨耀眼,可当看到他对文物失窃,文明遭受破坏的叙述,我才感受到了文化本身的价值,才真正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、民族的重要性。所以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,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。

文明是那么的辉煌但又那么脆弱,保护好人类文化财富的路途任重而道远。余先生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,告诉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,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;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,鼓励和支持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工作;此外,余先生还强调了文化传承的责任和担当。他认为,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文化传承负起责任,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,我们更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,去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。他通过自己的文化之旅,展示了对于文化传承的执着和追求,也激励了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参与文化传承的事业。

文明可能起源于野蛮,但绝不会依靠野蛮发展。战争是残酷的,对人类文明破坏性极大。社会应该行动起来,各个国家也应该行动起来,共同守护文明之火,让其生生不息。

19级美术学杨然

最新动态
新闻网2024

CopyRight 2024湖北恩施学院版权所有

鄂ICP备10014107号 鄂公网安备 42280002001073号